未来5年:关于地产的个人策略

与Deepseek闲聊地产:你如何看待未来中国房价走势?

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? 与想不想买房全无关系。 起因是探讨美债危机的时候,说起鲍威尔走钢丝,但并不是对方危险,己方就足够安全。映射回本土,债的问题也是老生常谈。 思考安全底线的边界是重要的,所以和deepseek讨论起房价问题。

给我的分析如下:

  1. 政策导向:房住不炒,回归居住属性
  2. 经济与人口结构:分化加剧
  3. 金融环境与居民负债:房价增长动能减弱,投机属性淡化,居住属性回归
  4. 行业调整与房企转型
  5. 短期波动因素 … 总结:未来3-5年的可能情景 核心城市(一线/强二线):房价以稳为主,小幅波动,优质地段房产仍具抗通胀属性,但政策限制下涨幅有限。 普通二线及三四线城市:部分城市面临库存压力,房价可能阴跌或横盘,需警惕人口流出区域的长期风险。 租赁与保障房:政策支持下,租赁市场规范化可能降低部分群体的购房紧迫性,对房价形成间接压力。 长期趋势: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人口结构变化,房地产逐渐从“高增长、高收益”转向“民生保障+稳健资产”。 … 总体而言,中国房价将进入“政策主导、分化加剧、长期趋稳”的新阶段,暴涨暴跌均不符合政策目标,但结构性的风险与机会并存。

回复得中规中矩,滴水不漏,激发了我争辩欲。 以下是我的思考。

未来5年:关于地产的个人思考

你给出的看法比较中庸。

我有几个观点想和你讨论:

  1. 房住不炒只是口号。限购限贷是操纵市场供给,遏制不了投机需求,背后反而是人为制造稀缺,真正的收手信号是从上游对房企的三道红线设立开始,那时候才是房住不炒的转向。本质是债务上限有限叠加美元回流潮汐,流动性趋紧,所以失去了上涨动能。放开限制,供给增加,价格下跌,债务进一步吞噬现金流,形成负螺旋。央妈态度是兜底系统性风险,而不是继续把房地产当夜壶,这个态度应该是前几年(现在是2025)就非常明确了。

  2. 当房子回归居住属性,其实只要人口流入房价就会上涨的论据是要打问号的。认同结构性分化,不仅是不同层级的城市,城市内部不同区位,甚至是一街之隔的小区之间,可能也会有房价较大差距(类似美国)。房子本身是会折旧的,这点很重要,区别于黄金和股票,股票伴随企业成长的红利会增值,黄金不生息,但一百多年前的黄金也不需要支付维修金。房价锚定债务与流动性,房租锚定工资和就业机会。 眼下通缩的环境不可能长期存在(吸收日本教训),如果之后流动性渠道打通(客观和主观上我都相信产业升级必然成功,巨大的工程师红利和唯一的完备供应链支撑),释放的流动性进入市场循环,房租会涨,房价却很难说。

极端情形下通缩持续,资产负债表衰退,流动性陷阱,那房子更是吞噬现金流的负资产。(如果公开这段分析,必然删去这句话,心照不宣即可)

高档小区因为流动性增加,富人财富增值水涨船高,地王飙升,而偏远老旧小区逐渐丧失流动性(人口结构性问题,即使现在催生发补贴,也来不及弥补90后-10,20后之间的人口规模断档)。表现为一些人口净流出的老龄化城市,看起来二手房价格没跌,但是根本没有交易。丧失流动性的资产,只是钢筋水泥。而这些城市的新房价格却会随着宽松流动性的释放涨价(地价上涨),另一方面,存量房收储→公租房廉租房的建设,兜底了底层民众的住房问题,兜底开发商的资金链断裂跑路,减缓社会矛盾,但新旧房之间的房价,在部分地区可能形成断崖(新加坡的condo和祖屋模式)。

  1. 未来房价上涨的条件: 产业→人口→房价。

更长远时间看,老龄化形势严峻,更多的小城市因为缺乏产业机会会消亡。人口聚集在几大都市圈里。但产业也是会调整变革的,15年-20年的房地产周期,泡沫与债务需要时间换空间,五年内都难有真正的繁荣。

从中期看,房价上涨的动力:收入结构改善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,推动租售比和国际接轨,部都市圈里的小城市会有套利机会。大城市的外溢居住需求和本地增长的需求,一是产业升级,要求区域供应链整合的协同,二是服务业发展,数字游民,远程电商等逆向人口流入。

整体是产业↑→工资↑→房租↑→房价↑的良性传递,以及市场上对三四线以下城市不要买的固化思维,带来一些短窗口认知差的机会,这种是填实泡沫。 但另一方面,产业升级成功吗?三四线城市很多依赖于财政转移支付,央妈是加杠杆释放流动性,央地博弈间,不排除地方拿流动性打着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新基建的旗号,又形成一批低效产能(比如光伏的整县推进);服务业发展可持续吗?比如网红经济,热度来的快,散的快,通过服务业带动房价就像个三阶导数,要把短现象变成新常态,形成良好的社区生态是关键,从旅游到旅居甚至常住,从而留住人,鹤岗因为房价便宜而出名,反而吸引了一些新青年反向创业,但可持续性需要打问号。且这些地区存量房也不少,去化慢,如何确认打破旧模式,产业升级的路线更为稳妥,但因地制宜是出发点,判断是否形成有效的新动能,也需要反复调研观察,所以也不是低风险的机会。

与之对照,不是所有一线城市的房子都会很昂贵,人的居住需求升级,不能轻易类推欧洲。因为他们的房屋有的几个世纪了,但维护的很好,而我们在快速发展年代修的很多高密度高楼层的小区,很难说未来会走向何方。我倾向于鸡肋资产,没多少人愿意支付,还要考虑在路上的房地产税和房屋养老金,但如果价格太低,又会有人因为土地区位和租售比因素,愿意买单。更不要提一些远郊缺乏配套的地产,以及在内卷就业形势下降温的学区房,增值潜力阻力重重,从交易的角度讲,阻力太大做多动能不足,如果仅考虑房租反向推动,不如考虑其他资产。

而沉默的大多数都会被平均,平均房价横盘是可能的(高端住宅拉高),中位数房价看,大概率软着陆,会呈现房价阴跌,整体房租上涨。

综合考虑,今年2025年,未来五年购买房产倾向于量力而行,从自住需求出发,杠杆要考虑现金流,而不考虑增值,规避明显的坑也是必要的。

学区概念扣分,但医疗资源是加分项,增长空间从广度来看是二三线城市的结构性机会,一线城市泡沫去化时间会更长,从高度来看,机会是一二线核心地段核心资产,但普通人已经没有筹码无法参与游戏。

个人结论: 对资本有限的普通人来说,从流动性传导角度看,买房子收租不如买reits或者低波红利,买房子投资不如买股票,只是从资产配置压舱石的角度考虑,房产是安身立命之所,所以是必要的,也仅此而已。未来房地产的投资要求更高,在结构分化的市场中寻觅机会,需要专业化和精细化,普通人更应该有自知之明,量力而行。

后续讨论,重在审慎

我不是专业出身,分析是野路子,基于信息整合的再分析。希望我的分析不是单纯的消息二道贩子。

我的看法可能看起来中性偏悲观,实际上是因为把房产仍看做是资产才会有这种思考。

就像机构不会去调研垃圾股,一看就知,浪费时间。

审慎,是因为房产普遍意味着杠杆,损害现金流,所以普通人更应该谨慎。

时代叙事脱离高增速,这一点非常关键。 作为一名95后,我相信我的视角夹杂了一部分年轻世代对当下环境的思考,房子永远涨的线性信仰早已打破,思维固化路径依赖不可取。

二三十年的一轮周期里,尤其是货币化安置的助推,一部分人成功参与了游戏,享受了发展红利,而驱使更多普通人买房的动力是FOMO恐惧,恐惧涨,所以被时代主题绑架,变成不得不买,买不了工作地的就买远郊,买隔壁城市,买老家省会,买老家附近的县城。他们不理解什么是资产配置,觉得都是富人追捧的词汇游戏,钱少,就不需要考虑配置,不明白或者不相信风险,忽视了杠杆对自身现金流的损害。

而年轻世代,又在社会转型中寻找出路,卷王,躺平,灵活就业,不同的形态并存。他们是否愿意把不确定性的未来折算成确定性的三十年杠杆,不再是个集体通用的命题。

悲观/中性情况:路径阻碍,转型长期进行时,考虑到流动性和持仓成本,买入就要先预计亏钱,做好心理准备。

乐观情况:路径打通,流动性释放,温和通胀,工资增长<= 房价增长<优质股权增长。

泡沫情况:路径畅通,叠加外围流动性超发,通胀超预期,工资增长 <<房价增长 <<优质股权增长。

我的选择是投资股票。 从房地产经济的单一动能依赖转换为更多元的引擎,新旧动能切换中,投票是基于对未来的思考,而不是基于过往的辉煌。 刻舟求剑不可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