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与交易 - 01 走进迷雾
前言
市场有句经久不衰的话,“盈利是认知的兑现。”
这句话有些居高临下,以偏概全的味道,认知是圣杯吗?当然不是,但它是相信理性的人认识世界的有效路径。
认知是在云端的东西吗?不是。难道只有大人物才有高阶的认知吗?这是一种精英主义霸权语境下的傲慢。大人物可能是因为运气成就了自身,所以他们的一切言论思想都有了其自身背书。第一印象是经过科学验证的人类偏见,本质而言,人们更容易因为一个人的成就而相信他们的观点,而不是因为相信他们观点本身。
在我的语境中,这里的认知类似于达利欧的原则,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,是一种跨市场跨环境可迁移的人类生产、工作、生活的框架与工具。通过认知去驾驭自己的行为,和掌握方向盘再开车是同样的道理。
我认为认知是可以习得的,就像是沙里淘金的过程。
从最小成品出发,不断修正认知,不断迭代,期间锚定本心:
一、变是常性,不变才是非常态。以无常观立本心,以无常为常。
关于无常与常,西方的说法叫拥抱不确定性,但是我觉得不如金刚经有韵味。
接纳无常,需要澄清的是这不是随波逐流,恰恰相反,它有效帮助我校准锚点——我抱着随时可能会有小行星撞地球的想法存活着,从而向死而生。
这很荒谬吗?其实从概率来说不是。
正如塔布勒的黑天鹅里所描绘的,黑天鹅发生时,几乎所有人都会低估它的影响,即使是概率为零的事。
我的天性阻止我从事依赖直觉的超短交易(尽管我的直觉自认敏锐,但超短非常需要迅速决策),但如果当我想到自己步入衰老时,我应该会后悔当一个懦夫逃兵,而不会后悔当一个失败者(超短成功的概率远超高九死一生,一年三倍与三年一倍的悖论永存),反而至此拥有了最深处的心力支撑。
理解无常之常,这帮助我立足于混沌变化的市场,也是我认知世界的核心理念。
我们谈论一个人浪漫,往往是基于他超乎常人想象的天才行径与作品,捕捉无常之美的刹那凝固态,超凡而脱俗,比如韩信的兵,王羲之的字,李白的诗,辛弃疾的词。
从背水一战的生死一搏,到曲水流觞间俯仰天地的喟然一叹,从一心奔流不复悔改的天河水,到把栏杆拍遍的燃犀下看、一时登览。
浪漫寄生于无常的缝隙,却以常的形式至此被人理解,被人赞美,被人传唱千古。
而打破固有的常,不一定需要机械降神,也可以是既有事物的重组再生。
历史发展并非简单重复,世界的发展方式并非线性。
太阳下没有“新鲜”事,新鲜是主观修饰,并非客观描述,事情发展,往往依托于势,所谓沿最小阻力而进行:势,如流水,故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。
计谋,如果短时间内故技重施,那么效果大打折扣;如果跨越主客体与时空背景,那么成功的概率显著上升。因为变化莫测的人性,却往往有着极其相似的共性。
以无常为常,我能分清哪些是必要的,哪些是不需要的,哪些是社会规训给我的,没那么想要但所有人都说好(下意识触发警报)。
生命是单向度的旅途,我希望把有限的生命体验投向我认为值得的地方,这会有周围的不理解,也需要一些牺牲,但如果我认为值得,那么必然值得。
二、人的认知有限性,而世界的无限性。
首先,这不是退缩,而是勇敢前进的信号,就像在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诞生以后大松一口气的数学家——存在一种手段,将它们从无尽的统一理论中解脱出来。
真理重要吗?重要,但与有限的寿命相比呢?
追求无限的真理是最优解,追求有限的认知模型是次优解。最优解目前无法抵达,而次优解尚有希望且有效。
作为一名乐观的悲观主义者,我会选择后者。
其次,我目前认为市场中不存在圣杯,也有意识减少自己对市场预测的依赖性(这句话有点绕)。
预测结果的正误是否重要,取决于你想当神棍还是赚钱。
看对做错很常见,看错做对也时有发生,对真理理解的本身(认知)是理性的基石,但是行为的手段决定最后的收益。
可能看对,过早止盈,可能看错,但即时止损。
以有限性画边际,这帮我穿透混乱多维的新闻事件,五花八门的行为手法,防止信息过载,防止被信息洪流卷入焦虑、抑郁、不可控的旋涡。
三、以我为主。
我从很早就意识到自己情绪超乎常人的敏感,这对文学创作很有利,但做交易的时候往往会割伤自己。
长期以来,痛苦总是伴随着我,而快乐的记忆却如盛夏冰花,转瞬即逝。高敏感如冰锥,我仍在不断尝试,试图找到一个最适宜的角度持有。
年少时表征为抑郁,当我穿越抑郁的沼泽,却抵达到无以名状的深渊面前。
存在,虚无,意义,解脱,焦虑,迷茫……
当我痛苦万分的时候,我曾求诸于玄学——不向漫天神佛祈祷,而是问命,问问那至高无上的道,我应该如何与自己相处?
历史上有两个很经典的不听占卜而成事的典故:
- 牧野之战时,周武王问卜,姜太公反对,枯骨死草,何知吉凶!
- 玄武门事变前夕,秦王问卜,张公瑾反对,事在不疑,何卜之有?
当然也有反例,比如说苻坚执意南下伐晋,不听谏言,不信天时,一意孤行,最后一败涂地 : D
命运,可能存在吧。
人总会被命运无常的绳索圈住,但我想选择自缚手脚的人不用命运动手,早早就被命运束缚——害怕失败,就注定无法开始。
不去控制你无法控制的事,而是专注能力范围内的事:如果能力范围不够,就去提升能力;如果专注力不够,就去磨炼心神。
我这样规劝我自己。
拿交易来说,市场里挣什么钱的都有:融资上市,内幕消息,高频套利,并购重组,产业投资,技术分析,情绪博弈,韭菜经济…… 幸好市场里没有全知全能的神,所以钱不会被一个人全部赚走。
这些都是人的局限性、有限性的一部分。
命运,未来,甚至于明年,哪怕是明天,都是无穷未知的,相对于个人,是无限的。(我可以决定明天早饭是什么,但是不能知晓明天会有什么黑天鹅。)
我记得,易经全书都在劝导一件事,做君子,而做君子的最高境界,知天命,天人合一。
回到之前的问题,我该如何与自己相处呢?
我与我周旋久,宁作我!
我最近对达利欧的思想非常感兴趣,债务危机让我看到了海面上的冰山,原则让我窥到了海面下的世界,反复擦肩而过的书至今才会懂得,或是时机未到,好书总是相逢恨晚。
根据我自己的情况,我将他的痛苦公式进行了修改:
痛苦+反思-代谢=进化,我的情感至关重要。
只有痛苦=重复错误,原地踏步或者深陷泥泞;痛苦+反思=进化,是通用的公式,但相比于其他人,我的思想缓冲区太小,所以脑子里总填满了各种情绪反馈。
当我觉得劳累、疲惫,我就应该休息;当我觉得emo,状态不好,我就应该减小仓位,规避出手直觉单,交由理性体系执行,或者空仓,观察市场脉动呼吸。
情绪扭曲操作,代谢情绪,对我的心智是做减法。
我想对于认知也应该这样,我的认知需要减负而不是增肥,目前而言,行动高于认知。
其次,直觉先于理性。
直觉的培养,是大师妙手的关键,而背后是上万小时的反复刻意的训练。从直觉到理性再到直觉,源自本能,超越本能。
短线操作,如果不是量化,极其依赖这里语境下的直觉(尤其是超短),往往风口浪尖只一瞬,一秒钟领悟的人,和一辈子看不透的人,注定会有区别。
拥抱直觉。
我曾经有些抵制我的直觉,因为我认为这倾向于赌博而不是交易,所以我会反省盘感单。
但我发现从统计来看,这会让我错失更多潜力巨大的机会,而不是踩到深坑里面。直觉敏锐,可能是高敏感者痛苦代价得来的优势,我选择继续淬炼我的直觉,这将是个漫长的过程,但对此我持有信心。
毫无疑问,直觉需要训练,比如快速反映回答1+1=2,这不需要花费多少脑力。
从OODA(Observation观察、Orientation调整、Decision决策、Action行动)理论来看,其中调整是最关键的环节,这是交易中“实事求是”理念的落地,需要摆脱既往、杜绝臆想。
高质量的调整对我有些困难,时常会有记忆闪回,以及捉摸不定的直觉作祟,所以我的调整会拖延我的循环进程,致使节奏失误,错失良机。
我应该找一些方法去驯服我的决策拖延。
总的来说,这些认知对我来说异常宝贵,就像贝壳感知砂砾之后,自身分泌代谢得到的珍珠。我不想当二手信息贩子——这可能是我目前角色定位的一部分,但不会是永恒。尽管我可能从各种信息渠道获取了它们的雏形,但我想把它们打磨成我喜欢的样子。
坦诚来说,目前的我未能完全理解并践行它们,但是我会带着珍珠一同上路前行。
背景
从去年账户高点回撤以后,1月份开年的人为流动性危机,造成了我对某特色的市场的不信任。
2月份以来,下定决心控制仓位5%进行短线交易,优化既有策略,构建以情绪交易为主的系统体系,形成可量化操作的原型。
体系是道,而非术,但不应重道轻术,即成纸上谈兵。
万事万物,皆应从实事求是中观察得来,不是从过往中线性推导,也不是从未来中描绘臆想,用当下的力道,打破抽象的“纸”;万心万法,从历史推演习得,捕获不同时空不同载体的相似模因,在实践中检验提炼的认知,从反馈中汲取能量,迭代行动。
以此,从“兵”家胜败到交割单的成败得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