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甲辰自勉

知天时

中国的古人,追求“天人合一”的终极理念。根据传统命理学的看法,古人认为人出生之时,有如一粒种子,凝聚了那一刹那的宇宙信息。种子的后续成长、繁荣、衰老,都依托于运势,运势在流动时空上的演绎,成就了人之一生。比如,八字中用年柱看人的幼年情境,用月柱看人的少年,用日柱看人的青年,用时柱看人的老年运势。

东西相映,西方的星盘,将天空划分宫位,看人在出生时天空行星的位置,看行星间的作用关系(行运),以此传达人在出生时,宇宙传达给他的信息。但,宇宙在科学观的角度下观测,是客体,人是主体,主客二分。

此文无关于探讨东西宇宙观、天人观的差异。回顾人的命运本身,研究五花八门,其中最有吸引力的问题之一,人的成败,究竟与什么有关?

2022年的搞笑诺贝尔经济学奖,颁给了研究人的富裕成功相关因素的经济学家【附.实验过程】。

通过模型推演,他们得出结论:人的成功与能力没有太大关系,主要由运气决定。

虽然这个研究是模拟的,但多次随机模拟的结果显示,最富有的人确实是最幸运的。一方面,抓住机会并不需要你是最聪明的,通常来说,只需要你的智商在人群的正态分布中中等偏右;另一方面,避开不幸,遇到更少的坏事,是财富积累的关键。

这个研究或许足够客观,但试验本身的前提假设也有脱离了现实的部分。人遭受厄运,真的无法抵抗吗?人只能被动接受好运到来吗? 我想,这些答案人心自有定数。

天赋,地利,甚至是现代人常说的,原生家庭,大环境,都是个人人力不可改变、难以改变的因素。 而至少现在的我,仍然相信——命中注定非注定。 理解命理只是第一步,就像演戏前看到了剧本,即使无法脱离剧本束缚,如何演绎,仍有上下辗转腾挪的空间,这取决于每个人本身。

在读《命运的求索》时,我写下了一段笔记,借此再次勉励自己: “人应该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,但,不一定能够改变失败的境遇。知命,不一定是退缩消极,也可以是豁然通达,慷慨无悔地面对过往一生。”

一个INTP,面对这句话,大概率还会质疑一句,“你如何定义失败?”(笑)

古印度占星学中,罗睺与计都是两个重要的虚点。罗睺也被称为“北交点”,计都对应“南交点”。通常的看法认为,罗睺北交象征今生欲望与天赋,计都南交代表前世业力与惯性。 这样一想,人生仿佛是同一个老灵魂在扮演不同的cosplay,而即使有新灵魂参与,也注定会变成老灵魂。

所以,人生注定会有自己的课题吗? 我对此有些疑惑。

倘若一切是命主预先注定,那就同可怜的俄狄浦斯一样终究无法摆脱宿命,我无法如此悲观。

倘若人生拥有无数可能性,为什么有的人的际遇让人不得不感叹造化弄人,命运无常,我无法作出答复。

回归自己,若论心境,年头与年尾相比,可说是判若两人。我出生于癸巳日,癸水命主,2024甲辰年,甲木是癸水伤官,辰为湿土水库,藏干本气戊土,是癸水正官。甲木克辰土,天干克地支,即所谓“伤官见官”,多口舌是非,又易见变动。今年的心境随着运势波澜起伏,遇到的问题越发约束紧绷:

  1. 结构性的问题越来越多,问题相互联系,交织反复,曾经逃避的问题再次找上门来,提示我建立系统的必要性。
  2. 问题的难度超越自身的当下能力,有时候并不是自身野心有多庞大,而是问题矛盾太尖锐。排除放弃的可能性,化整为零,步步为营持续推进,直到成败之时。
  3. 身心健康的问题,亟待解决。心理上,摆脱了抑郁,减少了单纯的焦虑内耗,但痛苦迷茫是真实存在过的。身体上,情志病和长期熬夜带来的身体损耗,需要休养。

我相信这样的问题,绝不仅仅是我的问题。历史洪流中,这类问题曾降临在千千万万二十八岁的青年身上——这是西方占星里所说的“土星回归”的年纪,也是传统中国语境中三十而立的年纪。

人寿百岁,有的人会认为,每一岁都很重要,但我想有的岁数,或许是处在一些被命运碰撞出的阶段转折点,所以尤为突出,它们象征着分叉口前的抉择,对过往的清算,对旧日的切割,对未来的义无反顾。

最后,我终于找到了本文的话题,苏格拉底的箴言:

—— “认识你自己!”

财克印

我的年干为丙火,月干为庚金,丙克庚,庚金紧贴日柱癸水,金水相生。年月财印交战明显,走的大运丁酉,天干偏财地支偏印,又是财印交战的运势。丁火天干不必论,地支酉金偏印,也代表着对玄学产生兴趣。

八字格局整体来看,是建禄用财,但财一来,财坏印,在我身上的表征并不是学习不好,而是一种广泛且长期存在的学习焦虑。 我尝试过补印(追求学历、证书),因为长期应试教育和天性保护下(金生水,正印贴身)的路径依赖。结果发现于事无补(当然)。

财,并不仅仅是财富物质,是脚踏实地的实事求是;印,也不仅仅是知识文化,是追寻精神自由地漫步。 财克印,宛如给空虚的气球注满沉甸甸的现实,曾经飘在空中,如今双脚着地,仿佛终于感知到地心引力。

由此,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的必然。

一看就会,一做就错,害怕犯错,宁愿不做,长此以往,日夜蹉跎。

这算是我的部分写照,核心问题是完美主义导致的启动困难和完成障碍,这点我早有认知。同时我也知晓,缩小思想与行动之间的距离,需要反复试错迭代——如同敏捷开发的概念。

但认知归认知,付诸实践是另一回事。

交易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。

战报可以骗人,战线不会说谎。盈利亏损,都是清晰可见,没有自欺欺人的余地。

至此,24年中,体会到建立完整交易系统的必要性,感谢恩师的三要素(竞争格局,流动性,情绪位置)锦囊,无疑让我少走很多弯路,只不过天资悟性不足,仍然长路漫漫,上下求索。

有一说法比较有趣,财克印,是为了印背后的食伤。用财,财是手段,解救被印压制的食伤,食伤才是目的。

“我想让世界看到我自己,看到我的思想,我与众不同的地方,而不是我的钱,我的物质外表。” 当然我距离这样的目标,很远很远。现下的我说这种话,有点不自量力的意味。

不过当我离开上份工作,需要再次做下抉择时,曾反复询问过自己,“如果我突然得到一大笔钱财,财富自由之时,我会放弃交易吗?”

回答不带一分犹豫,“不。” 所以我知道,这就是我在人生路上那座不可绕行的山峰。

一切逃避的问题,都会再次叩响你的命运。 我不再逃避。

比劫克财

我的八字中,水火两旺,矛盾冲突很明显,呈现比劫克财的意象。这时,食伤,再次进入视野。 用食伤通关,化解比劫克财的情况,以此,比生食,食生财,能量流通,达成平衡。 从现实意义理解,即发挥自身想法、才华,去求财,避免直接的参与竞争(比劫旺)。 命之所见,与我所感,不谋而合。 在交易的语境中,这就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,“认知决定财富,勤奋只是徒劳”。

印是知识,食伤对知识吸收后的加工再创造,显现出来,称为才华。

这又与财克印的解法殊途同归了——学有所用,学以致用,终究重在用,学是手段,不可为学而学。

这样做的好处在于:

  1. 极大缩小了目标,分清主次轻重缓急。不再追求既要又要。财是养命之源,是我生命的安全感,比如我为了求财,直接放弃求官杀;为了交易,可以自然而然地削减不必要消费、社交、物质欲望。这并不奇怪,交易是为了交易本身,无关于幻想抵达的目的地,舍弃,是为了专注,为了更好地得到。
  2. 极大缓解焦虑,克制漫无边际的求知欲。以目标为直接导向(财),在实践中反思,去补充需要的知识(印),困而学之,而不是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学起。
  3. 提升认知。将知识内化吸收,通过自身整理加工再输出,形成观点、认知、思维方式。输入是为了输出,10倍输入,通过整合,变为1倍输出,知识内化去芜存菁,而知道并不意味真正理解,知行合一方为正解。

“知是行之始,行者知之成”。如今的我,知不足,在弥补;行又少反思,重直觉,当改之。

知地数

天时,谈的是命盘,出生之际就已确定。

天时影响人的一生,除此以外,人所在的时代背景同样重要,也即是当下热门词语,大环境。

开门见山地说,如果你相信有周期,那么当下是周期的低谷:持续的萧条期和未见迹象的复苏。 东大过往的发展,基于全球化的大背景,受益于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迁移,带来看似源源不断的劳动力,推动房地产节节攀高,繁荣一方面得益于开放,一方面源自杠杆的泡沫,而外资会有退潮,债务终须偿还,俗称,化债。

去杠杆和逆全球化的周期同步,由此显得格外寒冷。我是相信周期的,因为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,“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”,负阴而抱阳,对立而统一。但花有重开日,人无再少年,寒冬过去,时间又将走到哪个时代呢?是10后的主场,还是20后的天下? 一切由未可知。但无需焦虑,因为没有意义。 依天时,找好自身的锚点,任凭时代浪潮冲刷吧!我自本心如此。

话锋回转,人口老龄化也是避不开的话题。 老年人的天性是储蓄而不是消费,只是“碰巧”整体来看,现在世界上最有钱的一代人是上世纪60-70s的婴儿潮(无论中美)。

那老龄化一定会带来医药消费的增加,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吗?

未必。

人老了,对健康的需求确实会增加,但在特定的医改背景下,为了避免医保穿仓入不敷出,医院、药企增量不增收,增收不增利的场景,或许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,短则三五年,长则十年无定数。 医疗资源普及,医生不会昂贵;医保扩大覆盖,药品没有溢价空间。资本无利可图,自然不会加大投入,也算是一种供给侧改革。

的确,医药资本寒冬已至,从二级市场的行业股价可见一斑。2024年,医药行业的涨幅可以说是完全落后于市场,甚至落后于同样陷入人口困境预期的消费,这与2025年提振内需的口号不无关系,而19年-21年医药生物投资短暂的春天,戛然而止。

从竞争格局看,医药不是东大的优势产业,目前也不是主要发力点(距离真正的劳动力缺口危机还有至少十年),竞争前沿自然是卡脖子领域,点名半导体,算力的基石,AI的支撑。 西大的医药是支柱产业,东大的医药是未来产业。

选择当下或者选择未来? 我依然看好并且选择这个行业,对健康的渴求,是不论阶层的基因本能。

而人之短视,往往是因为把刹那当作永恒。 比如科网泡沫后,视计算机专业为洪水猛兽,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变化视而不见;比如贸易战前,仍有许多心存幻想的声音,相信钱可以买到一切,相信只要有钱,无论什么尖端技术都能收入囊中,置战略安全风险于不顾。

医药的困境,相似于半导体曾经经历过的部分历程。汉芯造假带来了信誉危机,基金抱团医疗反腐带来了信任危机。

当下没有风口的时候,老老实实当一只小猪,满足自己顺应天时的愿望,在此深耕,等风来。

知己身

首先,感谢我还活着。

市场的诡谲莫测,远超我过去人生经验的总和。

由于特定市场天生制度的缺陷,导致散户入市输一半。

牢记这一点,要么离开,要么进化。

其次,强大与麻木,往往一墙之隔。

我的很多感悟,源自于痛苦。物质上的钱财是其次,我没有亏过很大的钱(当然我希望永远不会),有些钱在当时看来很大,现在会觉得还好,因为有能力赚回来,这几年确实过得比较波折。别人是闲钱,我的都是忙钱,钱来钱走,几次回撤,余下不多,更多的是付出之后回报了了。

多做少成,是我需要自省的第一件事。

是可以怪天时地数,但于解决问题无益,必须承认,我自己的责任无法开脱。

在成长的道路上,面对问题,习惯回避。畏难情绪不是主导,关键是害怕失败,害怕犯错,所以宁愿不去尝试。没有开始,自然无法失败。逃跑主义占据上风的心理可能和成长经历相关,尝试很多道路,但都没有坚持的动力。

后来才发现,原来真正想做的事,自然而然就会坚持。

最后,祝我自己终于成为我自己。

实验过程

  • 研究者构建了一个模拟世界,安排了 1000 个 “人”,每个人的能力值在 0 到 1 之间呈正态分布,大部分人分布在 0.3 到 0.9 之间,每个人的初始年龄都是 20 岁,初始财富都是 10。
  • 球开始随机运动,当人遇见绿球会发生好事,财富按照能力值的概率翻倍;当人遇见红球会发生坏事,无论能力值多少,财富值减半。
  • 这套算法意味着,当机会来临时,要看是否有能力抓住,而灾难发生时,完全无法抵抗。该模拟世界运行 40 年算一次,研究者一共运行了 1 万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