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半年读书笔记


概述

因为工作变动,终于有闲心可以多多读书,且读闲书。
昔年饱受完美主义所累,读书恨不得显微解剖,偶然读到武侯读书“观其大略”,才觉得平日里读书泛读选读也没什么不好——读书本就是一件私人的事,兴趣而始,依兴趣行。况精力实然有限,兴趣驳杂,故精力无法支撑,有舍而有所得。
今收数本今年阅读进度较大的书籍(读完是不可能读完的.jpg),聊作笔记供后时自观。

玄学

《失落的天书》 10/10

将此书放在首位,是因为其贯通与难得:贯通古今常见,贯通术理天文神话少见,本书如凿混沌,通关窍,将上古宇宙观以侦探手法呈现于人前。
天学,古时显学,而今没落,部分由于农业社会的转型让农时越来越淡出普通人视野。相比于将山海经视为“俯察地理”的风物志,本书论述的观点更倾向于“仰观天文”。
虽然有的章节对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偏于晦涩,但能看懂的章节不由击节赞叹,将山海经看似荒诞的空间描述与古时地理天文相联系并解读,尤其是龙星纪时一章,关于大火星周天运动与诗经,周易相联络推敲,将乾卦爻辞由下至上的变动与苍龙星象的周天运动相比拟,不知学界有无先例,对我而言可谓是相当新奇精彩。

《天学真原》8.5/10

天学著作,看着较难,不太吸引人,当工具书,放在床头催眠。

《周易十书》10/10

中华书局的系列,性价比非常高。 自去年学易以来,未买一本纸质书,实为憾事。豆瓣见网友评论这套书功德无量,善哉善哉!
自行搭配的课程是刘震教授的MOOC周易概论(正规高校课程,咦),老师家学渊源,是易学大师的长子,讲课深入浅出,很好看,视频很搭配划船机(x。

历史与地理

《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》《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》9/10

久闻谭老大名。第一本书收录的几个主题都不是很感冒,七大首都和文化地区差异以及云梦泽变迁稍有印象,关于洛阳和长安的迁都讨论值得一读。(仍然记得玩全战三国的时候长安堪比毒城,粮食花费高根本没法自给自足…)
第二本书当成工具书来看,考据严谨,按照朝代更迭写作的军事地理形势演变。需要用时再精读。

《魏晋南北朝》9/10

计划今年精读这段历史,这本是日本学者的著作。
“所谓历史学,就是看能将历史上的各种事象整合性地解释到何种地步的尝试。”
序言这话一读就勾上了,另自行备注了一句:信息与认知差。
史料信息是恒定的,纵使有增补删订,但相对是同样的信息,不同人观之,总有不同见解,人与人的差异除了信息渠道的获取,还在于认知的差距。
孙子兵法言,善攻者,动于九天之上,认知的差距就如同九天沟壑壁垒,看大师读史,就像是剖析动于九天的过程,读来恍然称妙。
最喜欢这书的年表,简洁梗概,比之前网上看到的五花八门的描述清晰很多。

《隐蔽的秩序》7/10

此书应该是吴思所著某系列的一本,同类还有血仇定律。市井中大名鼎鼎的《潜规则》就脱胎于这本书。春节时在飞机上逆旅读书,大概看了50%,语言很浅白平实,很多故事应该是源于明清官场笔记,所载都是不上史书的实事,这里面的门门道道自然是见不得人、不方便广而告之的,所以叫陋规。
印象最深是其中三个故事,一是就官前借贷,打点上上下下;二是外放任职不懂“规矩”,被暗杀;三是掀桌子把陋规明文举报,以为是不懂规矩,其实是太懂规矩,但被过河拆桥,被逼无奈,只能掀桌子。
故事都很好看,读来感叹一下人性如此,尤其明清以降,人之鄙薄一脉相承,海晏河清实在是千年大梦。
突然想起易中天的三个梦。先生品三国实有偏颇,但品历史三句话说的很好,中国古代有三个梦,第一个是圣君梦,第二个梦诗清官梦,第三个梦是侠客梦,大抵是百姓都期望有个好皇帝,但千古一帝太难得,只能就近期望有个好父母官,但如果父母官也是个王八蛋,只能期望有个路见不平的侠客拔刀相助,一刀把狗官授首。
冷笑话是如果梦想成真,那么明朝官场除了海瑞或许无一人可活。
这类书,包括厚黑学,罗织经,都探究人性的幽微之处,不可多读,多读要么发奋志比海瑞,要么权欲熏心从中取经。不想成为这两种人,故而搁置,偶读一章,聊做饭桌谈资。但更不可不读,不读就如履薄冰但自己还不知道,糊涂也可能是好事?不过我宁愿清醒。理解秩序运作的规律,理解人际博弈,不可不知。

经济

《逃不开的经济周期》8.5/10

通俗读物又不乏严肃,故事写得很棒!将经济史写出了历史小说的味道。如何应对周期呢?逃不开三个字或许注定了宿命论的基调。
没有讲应对方法,讲经验总结,仁者见仁,我个人觉得是不需要的,因为本身危机的存在就是正常的,是去腐生肌的代谢过程。
进度1/3,适合床头读,逆旅读。

诸子百家

《兵以诈立》9/10

这本书的骨干是李零先生讲课讲义。算作是屠龙术的一本,此书是个人偏好,为了积累写作素材开拓眼界。
但屠龙并非仅屠龙,人生处处是战场,不认同追求孙子兵法的实用活用,仿佛读了此书凭生出高于旁人的智慧,其不实用故而才是真实用。与其追求用什么计谋能胜利,不如追求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,以形势取胜。
相比于术,更近乎道。
看历史看战争不可以不读图,图上看调兵遣将,看用计,直观很多。
本书进度未几,对奇正的思考值得一看。

《管子》《盐铁论》10/10

这两本再加上商鞅和韩非子,可以说集中华古代屠龙术大成。
相比于近两年爆火的商君书,盐铁论低调得多,但我更喜欢后者,因为是会议纪要,有正有反,有立有破。
读此书之前,以为是一本讲如何贩盐制铁提高生产力的论著。其实书中提出的问题,至今仍然生效: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?
秦晖教授所说,儒表法里,其中真意皆在其中耳。
倘若以后有人问我推书,想要了解社会政治规律,古文尚可,则必读这几本书。
精读太难,有余力的时候看点,毕竟读一篇到处划线不由背诵,是真的很难啊。
另,秦教授的书《传统十论》不可不读。

诗词文言

诗词这部分是近一月密集阅读的范围,兴致由顾随先生的诗词感发而起,又略读了宋词三百首,圈选自己感兴趣的词作者,进而研读其平生作品。先前的诗词积累仅限于高中水平,大学期间偶有接触,不过泛泛。

重读三百首,先被张炎(玉田)词吸引,而后了解到姜白石的骚雅派,陶醉不已。不同于婉约花间的脂粉温香,白石代表的江西词风格雅正,尤其姜白石的清、空与众不同,颇合我意。
宋史记载姜夔以乐律闻名,诗书大家部分反而未辑此人,其作曲谱应该是当今唯一留存的南宋词乐,且书法也尚佳。这些知识都是高中期间没有自行深究的,实在遗憾。
依照顾先生的说法,白石太空太远,写二十四桥芍药:废池乔木,犹厌言兵。纵然战乱之后,也过于干净,不似老杜写安史之乱的笔”不怕脏“。又了解到晚清以前“家白石而户玉田”,读书人圈子里显然以白石为尊,甚至藐苏轼,以其句读不通,多有出律。
想来书生喜爱此种格调颇有缘由。书生青睐的诗词,无论现实何如,总要有几分超脱尘世的意味,故王国维说其“隔”。
隔与不隔,不仅是出世与入世的状态,而事关于作者内心是否抽离,隔岸观火,雾里看花,不肯下场的旁观是谓“隔”。
这种“隔”诚然有助于给人一种掌控全局,运筹帷幄的满足,但失之于热血,如“十年饮冰,难凉热血”的热血,给人“端着”的抵触感。
白石的词,并非不情真不意切,但都是抽离,偏爱冷色,喜独喜静,喜飞鸟,都是寂寥的失意人生爱用的意象,即使写动,也是静中有动,一切依然是静默的,动是为了静的和谐。
知乎上关于白石的评价有个回答说的很好,大意如下:
姜夔就像是我们这类怯懦的平凡人,深情而薄情,爱恨都无法痛彻心扉,没有惊鸿一瞥,缺乏快意恩仇,人生庸庸碌碌。
所以姜夔的词就算“隔”,也读来亲切,如窥镜自视 ————
情老意怯,畏爱心钝,想来应是常人,待年又年年,思来才觉深苦。
需要承认的是这类词不符合现在的正能量价值观,无法激发人向上的活力,闲时读读陶冶情操,韵律佳,辞质佳,读来如山泉漱口,心旷神怡。但不可偏废,不可作为道标,引白石自述,“文章信美知何用,漫赢得、天涯羁旅。”

而相比于姜张,吴文英(梦窗)词实在过于质实,可学,但不喜。
张玉田评“七宝楼台,眩人眼目,碎拆下来,不成片段”,实在刁钻,但不得不承认对比白石词善用虚词,梦窗词实词偏多,意象堆叠,可谓是密不容织,虽然雕琢词工,个人先搁置不学。

又读朱敦儒(希真)词,起因是看到一句鹧鸪天而心动:
“我是清都山水郎,天教分付与疏狂。”
掌管山水,晓通天宫,颇有魏晋疏狂意,很好,读!
胡适之对希真词评价很高,将其比之陶潜,但我更认同顾随先生的看法。我之理解是其中仅见小我,少有大我(或者说就是没有),自旷出尘,但做实事的人,不可学。
朱希真一生坎坷,晚年仍逢大变,其有出世之心顺理成章。前几年或许我会被桃源所惑,溺爱这类文字,但现在心境嬗变,认为出世避世并非解药,覆巢之下,安有完卵。
理解甚至羡慕畅游山水、归园田居之人的自得其乐,但对我而言,此类乐趣非有钱有闲者不可得。既然目下无法割舍物质追求,那么对希真词就多是远观欣赏。不可学,这是出于立场的差异,而不是因为其文辞的优劣。

最大的宝藏是重读稼轩词。
辛稼轩,YYDS!
现在喜欢稼轩还来得及吗,情敌太多,是不是要从成都排到战乱洛阳(doge.jpg)?
少小不更事,误以为稼轩就是二分法中豪迈派的符号,动不动就是上阵杀敌,恢复河山,左不过是书生意气,现在重读,实在汗颜。
辛弃疾是历史上少有的真·能文能武的朝臣,并非纸上谈兵的书生。
出身官家,二十出头率众起义,斩贼枭首,授官南渡。想来是何等意气风发,而后经年受朝廷桎梏,多方利益掣肘,被迫闲散,也不曾心灰意冷,督促北伐,谴责偏安。
理想主义者与实干派的完美结合。
不仅仅是这样,更可贵的是抛开爱国等情怀加成,辛词实在写得太好了!
用典不落窠臼,不似掉书袋,不事雕琢自然生彩,这是水磨工夫。
用典并非炫技,考虑到政治环境,针砭时弊在历朝历代都是有风险的,风险可大可小,阈值的把控大多在九五之尊手中。想想眼下的舆论环境,像初春的北方水上公园,到处是不能碰的滑梯,到处是黑话和梗。
话有尽而意无穷,方显中文博大精深。辛词用典繁密,反而让看得懂的人会心一笑。作者与读者相隔千年,用典读典而心意相通。
故而读不懂,才是最大障碍,文学鉴赏是有门槛的。多读多学辛词的典显然有助于开阔视野,迈过这个坎,犹如鲤鱼跃龙门,豁然开朗。
指桑骂槐,政治讽喻,稼轩确是一流高手。然亦不绝于此。
辛词不用典时,写景写物,直抒胸臆,想象奇绝,遣词造句常有神仙之力。
比如:

雪里温柔,水边明秀,不借春工力。  
只消山水光中,无事过这一夏。  
我见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见我应如是。  

皆出自辛词。读到这些摘句拍手称赞,一看作者,惊讶一下,又觉得意料之外,情理之中。
高中的时候鉴赏能力低下,嫌弃土味,现在:真香!就该这么写!
顾先生说为什么爱辛弃疾?因为他和我们是一起的。欣欣然点头。
辛词有好的,也有不好的,因为传世数多,泥沙俱下,不珍笔墨,由此可见其人真性。
有的词读来惋惜扼腕,因为起调太高,后续乏力,比如:

点火樱桃,照一架、荼蘼如雪

读罢掩卷,后面写什么的?忘了。全篇就记得这句。
但无甚所谓,庄子说圣人无名,词中幸有苏辛,以诗为词,以文为词,在词宗开疆立业,又岂需盛名点缀。

《中国古典诗词感发》10/10

不赘述,神作,与高中时的诗词鉴赏是云泥之别。匠气的赏析只见工与力,不见文心。此书不拘泥于诗词本身,源于诗词,高于诗词,寥寥数语成就出气象万千。
时时可读,时时可赏,言辞高妙,久读回甘。
好书!
另mark:《苏辛词说》,除去满篇的苦水自称,其他都很好…

指掌文库系列 《王维诗选》 《辛弃疾词选》10/10

非常好的一系列小书,实体书也很便宜,大约十块一本。按照人物编年选录诗词,附有背景的介绍,辑录选择的都不多,但多是精品,帮助理解作者生平对其风格语言的影响很有帮助。

《鹤林玉露》8.5/10

笔记类,去年最爱的笔记是《两般秋雨》,这本是因为在其他书中看到了多次引用,故而读之。《山静日长》篇,读来身临其境,仿佛久居山林,甚喜之。

每春夏之交,苍藓盈阶,落花满径,门无剥啄,松影参差,禽声上下。午睡初足,旋汲山泉,拾松枝,煮苦茗吸之。

古代笔记就如现在的知乎微博,多是搜罗的历史段子,有八卦,有文采,有诗词清议,多议论,少考证。
闲来翻翻即可。

《万叶集》《奥之细道》5/10

第一本是中古世纪的和歌集,不懂日语实在是不通其韵味,只能体会到像诗经乐府,可惜。
第二本是松尾芭蕉的作品,更像是游记而非诗歌集,翻译过于平淡,不好,遂弃。

《伊川击壤集》8/10

邵雍先生的诗集。文学价值可能不算高,很多诗皆是说理无情,但寡淡平实之间可见真义与真性。
邵先生在海外汉学热度挺高,我对邵雍的易学感兴趣,故因梅花而爱屋及乌。
随心翻阅。

技艺

《古艺》9/10

冯骥才先生的作品。网罗记录民间文化遗产数种,大开眼界。三教九流的技艺,也承袭中华文化的烛火,少一盏寂寥,多一盏更好。
大略地读,最震撼的是包骨真身,原来真的有肉身佛……

《汉字书法之美》7/10

蒋勋作品,讲汉字演变史。
豆瓣评分挺高,个人观感一般。还不如MOOC里的中国书法课程,老师旁征博引,讲解脉络贯通汉字发展演进,让我仿佛回到了高中美术课堂,一看老师简介似乎是教科书的编辑,于是理解了(x。
讲的非常浅,当然和其入门书的定位有关系。但是这也太浅了……
快速地泛读,不用精细。

地方风物

这部分书籍是为了写作灵感特意收罗。

《重走》、《南行记》、《被遗忘的王国》8/10

云南相关。实在是太喜欢滇境,另想找杨慎贬谪云南的笔记,但没有找到电子版,先搁置。
第一本是寻找西南联大,现代记者自长沙出发重走当年南迁之路。
第二本是上世纪初所著,在没有公路年代游历西南边境的笔记。
第三本是俄国人的丽江笔记,也是上世纪建国前的作品,以外国人的视角记录云南人文风景。
随兴翻翻,不知为何第二本总会让我想起《艽野尘梦》……或许都是解放前探险西南陲的故事?除此以外并无相像之处。
还有本冯友兰先生的《南渡集》,但其实是授课论文合集,大都关于哲学,略过不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