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阅 - 天道与人文
竺可桢不愧是一代大家,文笔通畅,贯穿古今,旁征博引,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引用经典如信手拈来。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
世界最古的文化差不多统起源于干燥地带之大河流域 —— 与邻国隔绝 渭河流域 西北两方: 半沙漠 南面: 秦岭 东:函谷关
最有价值的当是对中国古代物候学的考古,大概记得将华夏历史分为了几个阶段:考古时期(殷商 周 春秋 战国)、物候时期(秦汉唐宋) 、方志时期(明清)、 仪器观测时期
以几种典型物种(桃、竹、梅、荔枝、橘、稻),春季终雪、几大淡水湖结冰(太湖、鄱阳湖、黄河?)举例论证,整体而言:
考古时期
商周最暖(参见[[诗经]])
- 诗经: ”七月流火“ 指的即是大火星,以此为标志物进行观察划分
- 河南的豫:一个人牵着大象,所以…
- 诗经:摽有梅…所以中原地区有梅花(
- 很多竹子头的文字表明衣食住行,所以有竹子
- 山东的稻都能一年两季(现在两年三季)
- 仰韶文化 竹鼠 水獐
物候时期
周朝早期寒冷
- 《国风·豳风·七月》离西安不远
- 国风 召南 卫风 梅 竹 春秋和暖
- 鲁国 过冬 冰房无冰
- 左传 诗经 竹 梅 战国依然温暖
- 孟子 荀子 齐鲁农业 一年两熟 秦汉继续和暖
- 《吕氏春秋》 任地 《农丹》 冬至后五旬七日 菖生 百草之先生
- 《史记》 货殖列传 江陵 橘 陈夏 漆 齐鲁 麻 (超出现有北界)
- 公元前110年 黄河决口 河南淇园 竹子编器装石子 东汉变冷 冷期不长
- 南都赋 穰橙邓橘 河南南部 柑橘 三国寒冷
- 曹操 铜雀台种橘 只开花不结果
- 曹丕 淮河演习 冻结(第一次淮河结冰)
- 第四世纪前半期 最冷 阳历五月降霜 南北朝 资料少 比现在冷
- 南朝 南京覆舟山冰房
- 北朝 齐名要术 华北 阳历四月中 杏花开 隋唐 变暖
- 唐代江采苹 梅妃
- 唐代有负责管辖竹子生产的部门 竹监司,之后关闭,直到元代重开短时间后又停止
- 唐代 长安宫廷种橘子分发给官员(现在西安不能种了)
- 唐代曲江有梅花
- 张籍 成都曲 新雨山头荔枝熟 成都有荔枝
- 北宋苏轼苏辙写到眉山、乐山有荔枝,其实唐朝时候杨贵妃吃的应该是四川荔枝不是岭南… 北宋 变冷
- 苏轼 哀叹梅在关中消失
- 王安石 北人初未识,浑作杏花看 南宋 12世纪历史最冷 13世纪短暂变暖 又寒冷
- 1111 太湖结冰 洞庭山柑橘冻死
- 杭州降雪频繁
- 苏州运河 结冰
- 范成大 派遣入金 北京西山 九月九重阳 遍地皆雪
- 浙江柑橘 福建荔枝 冻灾
- 陆游 范成大 四川眉山无荔枝 宜宾 泸州有种植
- 13世纪 丘处机 清明时节杏花开
- 13世纪变冷 太湖二次 三次 结冰
方志时期
明清
- 明清四川无荔枝
- 最冷的时候比现在冷,结冰早,运河封冻期比现在长一个多月
- 17世纪最冷 太湖 汉水 淮河 洞庭湖 鄱阳湖 多次结冰
一切根源都是因为 1 回归年 = 365 1/4 日
- 关于农历:
- 天文历,农历是阴阳历: 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是依据阳历; 二十四节气是阴历; [[颛顼历]] [[十九年七闰]]使用了月球公转,地球公转的最小公倍数?
—— 十九年是回归年和朔望月的最小公倍数
颛顼历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19年7闰 是什么意思 ?是不是19个年有7个闰月还是19年7月是闰月
农历法则之疑惑
中国在春秋战国时已发现235(=19×12+7)个朔望月与19个回归年的时间非常接近,于是采用十九年七闰法编制农历,即在十九个农历年里放置七个闰月。古时称十九为章岁,七为章闰。后人把章岁和章闰合称为闰周
- 天文历,农历是阴阳历: 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是依据阳历; 二十四节气是阴历; [[颛顼历]] [[十九年七闰]]使用了月球公转,地球公转的最小公倍数?
—— 十九年是回归年和朔望月的最小公倍数
颛顼历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19年7闰 是什么意思 ?是不是19个年有7个闰月还是19年7月是闰月
农历法则之疑惑
- 关于公历([[格里历]])
- 计算历,4年一闰,使用平均法
- 屋大维?为了纪念凯撒,所以把八月命名为奥古斯都,之前的月份顺位后移,Oct实际是8,Sept实际是7
-
中秋的月亮并不是最大最亮,可能主要是由于能够让农民多劳作点时间(国外对照的节日是harvest day)
-
月亮最在天边时,云层最厚,天顶时云最薄最亮最大;冬至月当头,月最亮
-
但原文并未挑明[[小冰期]]与部分朝代更迭的关系 —— 气候寒冷,水草不生,游牧民族南下掠夺中原,汉、南北朝、五代、元、清
- 物候与[[太阳黑子]]的关系需要进一步追踪
《日中黑子与世界之雨量》:
① 黑子增加而增加:长江下游 ②黑子增加而减少:朝鲜、南满及黄河下游
日中黑子与地球温度: 黑子增加地面温度低降;黑子少则地面温度增高